导读:榫,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亦作笋头。榫卯(sǔn mǎo)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古代中国建筑(桥)、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是我国木结构建筑、实木家具、以及其他木制品常用的结构。传统红木家具普遍使用榫卯结构,工艺精湛,但也有部分传统家具使用了榫卯与鳔胶结合的方式。在我国家具制作中,鳔胶是一种常用材料,主要由动物的皮肤、内脏制成,与现代家具使用的由化学成分组成的胶粘剂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传统鳔胶取材天然,有精密的制作流程,最大的特点是较低温度或常温下会凝结为固体,有很强的胶粘性,但温度升高会使其融化失去胶粘性。
1 榫卯用胶的分类
榫卯用胶最为讲究。明清时期,制作家具使用的黏合胶又被统称为鳔胶,简称胶,按原料常分为三种:一种是猪鳔胶,一种是牛鳔胶,一种是鱼鳔胶。这三种胶均为动物胶,它们的制作原料和性质各有不同。
2 鳔胶的特性
鳔胶作为中国传统木质家具榫卯黏合的胶粘剂,既可以降低木质家具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又可以提高家具榫和卯之间的摩擦系数。鳔胶是胶原水解的产物,根据含水量不同可以有胶液、凝胶、干胶三种状态。胶液的黏性最小具有最强流动性,凝胶的黏合性较弱具有较强伸缩性、弹性和良好的亲水性、干胶的黏合性最强且具有较好的韧性、亲水性。
家具需要拆卸运输时,使用热水烫榫卯处,能较快地使胶转变为黏性最小的胶液,就可以松动拆解,且不易损榫卯。用来黏合家具的榫卯,鳔胶可以随空气中水含量变化,在凝胶和干胶之间的状态范围变化。当空气湿度较大时,木质榫卯膨胀,摩擦力增大,不需要较大黏性的黏合,胶的黏性此时降低,并靠榫卯挤压力进入木质细胞间隙和输水导管中。当空气湿度较小时,木质榫卯收缩,需要黏性较大的黏合,胶的黏性此时增强,进入木质细胞和输水导管中的胶不仅不会伤害木质结构,而且可以起到更强的黏合作用,增加榫卯间的摩擦系数。因此正常使用木质家具时,动物胶粘剂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来越坚固。
而现代一些常用的化工胶粘剂无凝胶状态,一经使用会变为固体,一经黏合无法轻易拆卸。这类胶的黏性虽强,但并不会随着空气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状态,当木料吸水、榫卯膨胀时,这种变成固体 形态的工业胶还会在压力作用下破坏木质结构。 当榫卯收缩时,胶质自身、胶质与木纤维也会处于拉力状态,长期使用胶质由于韧性不足产生断裂,黏性下降,木质纤维断裂,家具也会随之损坏。
由于木质材料受空气中水含量的影响,产生较大收缩性和膨胀性,因此选用榫卯用胶时需要考虑 胶性,包括胶在不同形态下流动性、黏性、韧性、伸缩性和弹性。近些年来一些传统家具厂商使用工业胶制作的家具因榫卯出现损坏返修,正是没有全面考虑胶性、错用胶粘剂导致。
3 制胶工艺与性质对比
1、猪鳔胶、牛鳔胶和鱼鳔胶的制作
猪鳔胶,又称猪皮鳔,使用猪皮为原料。牛鳔胶又称牛皮鳔,使用牛皮和牛筋为原料。这两种胶的干胶制作工艺类似,通过去毛、清洗、切块、泡发、锅蒸、砸胶和凝结六个步骤制作而成。鱼鳔胶,又称鱼肚鳔,好的鱼鳔胶传统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使用黄鱼鳔制作,选择在空气冷而干燥的季节,干胶通过选料、泡发、锅蒸、砸胶、熬制和晾晒六个步骤制作,耗时耗力。
三种鳔胶也可以通过熬煮制作,但这种熬制方式的火候不易掌握,耗费时间和燃料,而且在熬的过程中胶气味比较腥臭,一般需要加入松香去味。干胶变成可使用的胶液也比较简单,将封存备用的胶放在水中加热即可,直接使用的动物胶不经过晾晒制成干胶,而是保持持续熬制。
2、猪鳔胶、牛鳔胶和鱼鳔胶的性质对比
三者相比,鱼肚鳔黏性最高,牛鳔胶次之,猪鳔胶最末。但是潮湿环境容易使它变臭失效,猪皮鳔、牛鳔胶则对潮湿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针对三者的性质,在苏作和广作家具的工匠在使用时,限于牛鳔胶产量,经常将猪鳔胶、鱼鳔胶两种鳔按一 定比例混合使用,这样既牢固又耐潮。
4 榫卯用胶的施胶工艺
用在家具上,一方面要求制作的榫卯之间的空隙极小,另一方面要求涂胶快、匀且薄。鳔胶传统施胶方式是撮严榫卯的,并没有完全堵住它们之间空隙。为了保证制作的榫插入卯眼中合适,匠人首先要在榫头插入一半时透过卯眼检查它们之间的缝隙似透不透,既可以活动又不能活动太大,然后使用鳔胶迅速涂匀拼接在一起,胶量以即将溢出有极少量溢出为宜,然后固定待其干燥。据京作艺人讲,判断学徒是否能制作拼接牢固的榫卯,是待鳔胶凝固以后用锤砸样品,如果木头经砸折不能使鳔的榫卯打开,则可出师。
中国家具的榫卯结构起源于中国建筑,榫卯不仅体现了中国匠人们的精湛工艺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一件普通的木质家具可以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与榫卯结构的灵活拆卸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榫卯胶粘剂不仅起到了加固的作用,还能解决家具拆卸的难题。
- 本文来源鲁班园家具建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