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融》设计展的第六年,主题定为“榫卯”。策展人张雷邀请我参加,在一次讨论中,我们提到没有榫卯的家具会是怎样?至少视觉上是没有的,那么是不是会反证“榫卯”这个主题?于是,就开始了这个设计。
榫卯包含了很多中国人的认知逻辑,例如阴阳、包容、平衡、顺其自然等等。从结构和工艺角度来说,榫卯就是中国硬木家具的灵魂,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的独创,几乎所有的木构建筑都会有榫卯的存在,只是中国特有的硬木家具从明嘉靖到清雍正这两百年的时间里,将榫卯的应用登峰造极,也成就了辉煌的中国明式家具。
榫卯的物理原理就是在最小的体积内实现最大的接触面积。这与材料的强度又是相悖的,因此古人采用了密度更高的热带硬木,完美地化解了这个矛盾。当然,他们也想不到,今天地球上热带雨林的砍伐都跟我们的硬木情节有些许关系。
红蓝椅(red & blue chair)是在 1918年至1923年间设计制造的, 是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高度立体主义象征特点。其主体是由山毛榉木木条和烤漆胶合板构成。十五根木条纵横交错,两块胶合板干脆利落,组成椅子的基本框架,各结构间用螺丝紧固而非传统榫卯,保持了设计的整体性和现代性。里特维尔德对材料结构以及蒙特里安的抽象艺术的立体化诠释集中体现了风格派哲学精神和美学追求,这对于整个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红蓝椅既不是椅子中形式最美的,也不是坐着最舒服的,它甚至没有真正被量产过,但这些不会影响它是现代主义形式探索的里程碑之作。
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尽管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它依然还是那么前卫。所以作为现代家具设计的开山之作当之无愧。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将传统的榫卯用工业化的螺丝连接替代,从而发生了从结构制作到制作以及审美的整体变革。如果说螺丝螺母也是一种榫卯变体的话,我借用红蓝椅一百年前对传统榫卯的挑战,来再次实验完全没有具象榫卯存在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采用“红蓝椅”为标本的原因。
第一版
在原来红蓝椅的基础上,将结构做了局部调整,依然是15根棍子,我将前腿与扶手连接起来,并且所有棍子的末端都做了弧面造型。座面和靠背也都增加了弧面,体感更加舒适。部件之间完全采用胶水粘接,非常挑战。结果确实牢度有限,尤其是受力最重的A和B两个部位。
第二版
考虑到胶水的强度,造型的约束,这一版我开始妥协,刻意加入了互相咬合的浅榫卯结构,依然还是要用胶水来固定。希望以此来增加受力的强度。意外的是,亚克力是一种常态下很难有挤压形变的材料,这使得咬合面的精度要极其精确才能吻合,而且即使吻合了,因为胶接面过多,也会导致夹具很难做到平衡。因此还是失败……
第三版
这时候距离第一版已经一年多了,期间又改了多次模型,厂家也换了几个,工厂的耐心总是有限的,设计师有时候就是一边虐己一边虐人,其实也不是追求极致,后来只是想做一把牢固的椅子罢了。好在因此碰壁,又让我们弹回到原点。采用了跟第一版几乎一样的结构,只是直接增加了腿部的支撑。因为是高透材料,所以几乎不会注意到腿部下半部分变化。这样就圆满化解了各种问题。
红蓝椅的英文是red & blue
这把椅子的英文就是rod & glue
中文不想那么直白,起名叫
《温故》,希望能够知新。
“When I sit, I do not want to sit like my seat-flesh likes,but rather like my seat-mind would,if he were sitting,weave the chair for himself.” ---- Christian Morgenstern
“我坐下时,我不希望以身体喜欢的方式去坐而是以思想喜欢的方式方能承载属于自己的记忆” (这是里特维尔德在制作椅子时印在座位底下的诗句)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6号楼3层
T: 400-188-1090
您可以在以下城市找到我们
上海北京重庆青岛 广州 深圳
无锡杭州宁波 成都 长沙 郑州
太原 东莞 常州 厦门 济宁 郴州
西安 武汉 腾冲 沈阳 兰州 乐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