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梨有束腰拐子紋八仙桌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一张方形桌子,呈现的是简洁稳重的造型,提供的是八人围坐的便利。然探究其里,隐藏的是浓厚的文化基底,今个便来说一说。
八仙桌,传统桌类家具中的经典器型,上可入达官显贵之府邸,下可进平民百姓之居室,或可就餐啖果,或可祭祀置物,亦可用于娱乐,用途广泛。
盛行于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几乎成为家家户户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具。
浙江思仁堂
八仙桌与中堂文化
八仙桌结构简单,结体牢固,形态方正,平和又不失大气,与圆桌、条桌等其他形状的桌具相比,多了几分庄重与肃穆,而又因其易于搬运,一跃成为大雅之堂的中堂家具。
中堂即为古代住宅的客厅,一般用于会见宾朋、教谕长幼、举办重大活动等,布局陈设讲究,象征着主人家的尊严与权威,是关乎脸面的最为核心的场所。
陈设格局一般为长条案(多为翘头案)后置,案前陈设一张八仙桌,左右两边配扶手椅或太师椅。
结构方正的八仙桌位于主导位置,从而限定其余家具的方位,构成具有向心性与秩序性,且对称的中堂格局。
苏州惠和堂
此格局通过呈现出稳定、有序的空间状态进而营造出庄重威严的空间氛围,以此强调古人崇尚的“礼仪”;
还凭借对称式的整体布局,与外部住宅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相呼应,内外合一,从而加深了空间的“秩序”性。
显然,此时的八仙桌已然超越了实用器的范畴,而是成为中堂空间营造的核心要素,是秩序与礼仪的“指向标”。
晚明 黄花梨八仙桌
八仙桌与座次礼仪
古代历来崇尚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在与八仙桌相关的座次礼仪中可谓将这一准则表现地淋漓尽致,且实现了规范行为的日常生活化。
在中堂之中,八仙桌两侧的太师椅是最为尊贵的位置。
在诸如春节、端阳、中秋等祭祖拜神,还有结婚、满月、做寿、乔迁等宴席上,年长者为主宾或位高权重的人坐上座,即太师椅,其余人则下座,按顺序坐两侧的椅。
一般来,太师椅的座序以右主、左宾或左为上、右为下为序,无论长辈还是僚幕皆宜“序”来入座,这叫坐有坐“相”,这个相,既是形式,又是内涵,体现出秩序尽然的气度。
明末清初 黄花梨圈椅成对、黄花梨有束腰罗锅枨马蹄足八仙桌
而当八仙桌用作宴饮之时,以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仅为偏座,一般遵守“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的原则,然而在部分地区,则认为右为尊,左为次。
如若是三桌或三桌一赏的八仙桌所构成的宴会,则离正口最远的那张八仙桌便是主桌,此外,通常距离主桌越近,则表示桌的地位越尊贵。
可见在座次礼仪中,八仙桌的四方造型与古代空间方位观念相融合。
这种鲜明的形制有利于强化由座次划分而折射出的传统长幼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观念,并且,通过长幼尊卑有序的设会伦理观念进一步强化社会秩序。
明末 黃花梨一腿三牙高羅鍋棖八仙桌
八仙桌与合餐制文化
八仙桌提供了围坐的便利,正是合餐制的忠实践行者,反之合餐制亦使之应用广泛。
原始社会后期至唐宋以前,实行的是分餐制,与之对应的家具是较为的矮小的几案,适于一人使用。
而后合餐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原本的几案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而八仙桌的出现,无疑与合餐制的流行是相适应的。
清早期 紫檀有束腰带屜八仙桌
与分餐制相比,合餐制大大节省了使用空间,且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存在其他的一些优势,使得历史选择了合餐制,从而推动了八仙桌的传播。
就地域而言,八仙桌可以说是分布全国各地,因其样式简洁,当地的木匠一般都能够任,只是不同地区在工艺和样式方面或有风格上的不同。
如在北方,八仙桌与炕桌相结合的情况非常普遍。反之,多张八仙桌的组合亦使得合餐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诚然,八仙桌与合餐制相辅相成。
晚明(1573-1644) 黄花梨有束腰罗锅枨马蹄足八仙桌
八仙桌与八仙文化
八仙桌,每边落座两人,四边则可围坐八人,故而得名。然而,在民间传说中,其谓称则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各地传说版本不一,流传较广的则是八仙桌之名是为了感念八位神仙而设,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以及曹国舅。相传,八位仙人在云游四海的途中,曾与画圣吴道子把酒言欢。吴道子为尽地主之谊,挥毫画出木桌,同时招待八仙入座,这便是八仙桌的又来。
亦有说法为玉帝做寿,八仙赴宴,途径名山美景,为小憩而变石为桌;更有八仙觅食,向农家借菜,七荤一素共计八大碗的故事。
不论传说故事何样,或多或少体现了地方文化,更多的是广大平民百姓借以八仙这一载体,表达了对吉祥的渴求。
故而,八仙桌之所以得以广泛使用,不仅仅是因为其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其带有的神话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百姓的精神需求。
一张方形桌子,起坐之间,制约着秩序与礼仪,见证着合餐制的兴盛,暗藏着神话故事传说,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叹服。
清早期 黄花梨有束腰顶牙锅罗枨八仙桌